其实,不管是新冠病毒怎么样地变异,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身的遗传基因不会变,只要它有遗传物质,那么我们就能找到解决它的办法,那就是疫苗。
现在的疫苗已经开始批量上市,等到明年形成全民免疫的时候,新冠病毒再也无法肆虐传播了。
过了这个冬天,春天马上就要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气象学报,《气象》
先来看看珠穆朗玛峰长草是怎么回事
首先需要注意一点,所谓的珠穆朗玛峰长草,并不是说峰顶上长了绿色植物,而是在山腰处,海拔6159米的地方,发现了植物存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珠穆朗玛峰在不同海拔对应的自然带有什么不同,见下图:
(图中显示的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算上积雪的高度,实际上岩面高度为8844.43米)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珠穆朗玛峰并非从上到下全都是冰雪,实际上冰雪分界线大概位于5500米到6000米的海拔段,分界线以上属于积雪冰川带,以下则有多种自然带分布,不过此次科研人员在海拔6159米处发现了植物存活,只能说明一点:地球变的更加温暖了(不要被“更加”吓到,有可能温度上升只是一个dt)
不过全球变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18年这25年间,在海拔4150米到6000米这一区域段,植物的覆盖面积是冰雪覆盖面积的5到15倍,而其中植物覆盖面积增加最快的当属海拔5000到5500米这一区间,暴露出的问题显而易见:全球气候真的在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对于咱们地球来讲,它本身就有一个周期性的气温波动,比如说冰期—间冰期,地表气温会上下变化(背后因素比较复杂),但这个气温变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至少是按上万年来计算的。
而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不过才两三百年,所以说如果全球气温在这段时间内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大的因素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自身,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一昧的向自然索取(矿产、石油、森林等等),而忽视了对地球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大量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虽然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万一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呢?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原先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平衡状态,其内部生存的各种生物大都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然而自从人类出现后,由于其智力上的优越性,促进了科学的诞生,并且在随后的时间内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人类略微有了一点改变自然的能力,由此,原先的平衡状态开始逐步遭到了破坏。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到底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呢?
实际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估计大家在上学时期就听过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下面我们就简单列举几项:
①随着气温上升,南北两极的冰川将会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这一上升幅度,最大可达50到60米左右),而部分低海拔国家将会从地表上消失,而对于平均海拔较高的国家来说,其海岸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
②气温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异常,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一方面有些地区将会面临台风、海啸、水灾等灾难,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将会面临干旱、粮食减产、山火等灾难
③如果人类没法应对这些灾难时,战争就会响起,为了自然资源而进行相互残杀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都提了几十年了,我们看咱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恶劣变化啊。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是缓慢进行的,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是一拥而上,全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这就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所谓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了,虽然咱们这一代可能来不及品尝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咱们的子孙呢?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这个道理。
总的来说,珠穆朗玛峰海拔六千多米的地方发现植物存活,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写照,虽然气候变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会一下来的多么猛烈和迅速,但长远看来,这个问题是全人类所无法回避的。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影响因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nk-1+nk-2计算公式:IF(k) = Nk-1+Nk-2说明: 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以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影响因子的产生和应用 在1998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s)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目前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JCR是一个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JCR目前是世界上评估期刊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工具,因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个专业的期刊的引用数据,JCR光盘版有许多很好的界面,显示了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告诉人们,那些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那些是最常用的期刊,那些是最热门的期刊。除影响因子外还给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刊名缩写(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国际统一刊号(ISSN)、总引用数(Total Cites)、及时性索引(Immediacy Index)、总文章数(Total Article)、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影响因子及JCR给出的以上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对以下各类人员具有多种实用价值。1)图书馆员 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2)编辑 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3)出版商 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4)作者(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c.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2]。 d.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化学类的期刊,首先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各大猛将了。2003年化学类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ACS占了9篇,不服不行。我是一向反对影响因子决定论的,不过美国化学会的期刊是办得不错,尤其是新期刊,出一本就是一本经典,号召力超强。说起化学类的龙头老大,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志》(JACS)。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200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6.5,可是它的总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影响因子评价中总文章数是分母,很大型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容易显著提高,不过也不容易波动。加上JACS既有简讯类文章,又有全文型的文章,这也是影响它影响因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JACS以其总优势可以当之无愧地执掌化学类期刊之牛耳。说起影响因子,那就得说《化学评论》(Chem. Reviews)。 化学评论的影响因子常年在20以上,前几年直逼SN,为化学类的刊物争了口气。不过Review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容易很高,这是因为无论什么文章,在背景介绍里总是会提相应的综述,这是常理,或者说这是格式。而且化学评论每年的文章才100来篇,分母这么小,商自然就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国的综述类期刊,通常是约稿制,写文章的本身是牛人,号召力本身就大――不知道有多少个小组在跟踪他的工作呢,有综述还会放过?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三的不是美国化学会的。我估计可能是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ie)或者 英国的 化学通讯 (Chem. Comm.)。最有可能是德国应用化学。 想想看放眼综合类期刊,能够跟美国化学会志一较长短的,也就只有它了。德国应用化学的规模是JACS的一半不到,而且只有简讯类文章(有时有小型综述),这是它影响因子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它的影响因子波动比较大,2001年8.2,2002年7.5,2003年又回到8.5。我觉得Angew. Chemie上的简讯,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材料学、高分子化学这几块,比较冷门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基本没有,这也是它的一个办刊方针。我自己是学有机的,自然要说说有机类的老大,《有机化学》(JOC)了。可能又有人要诟病JOC的影响因子,不错,JOC的影响因子这几年是在下降,去年前年持平回稳。这是因为JOC裁掉了所有的Communications,因为ACS成立了《有机快报》(Org. Lett.)。要看到JOC在ACS的地位――2002年Peter. Stang由JOC的主编升任JACS的主编,而Org. Lett.的主编升任JOC的主编。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一的不是JACS,是JOC,第二才轮到JACS呢。JOC上的全文,很多工作做的很漂亮,相比之下它的Notes要弱一些。不过前一阵Corey在JOC上发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他的自传的――我觉得比较恶心,看他一付自诩天才化学家的样子,谁能够想象他是化学界有名的周扒皮呢。有机除了JOC之外,就是它的姊妹篇《有机快报》(Org. Lett.)了,Org. Lett.是ACS办得非常成功的一个刊物,99年创刊,2001年有影响因子,从3.4, 3.7,一路稳步成长到4.1。而且它的规模一开始就非常不小,双周刊,文章数跟Angew. Chemie,JOC相当。虽然只有简讯类文章,但是简讯的质量相当不错,可以说Org. Lett.是JOC的影响因子下降的直接原因。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家兄弟,弄来弄去还不是在ACS家里混?Q。当然除了美国和德国,自然得说说英国的化学通讯(Chem. Comm.)。Chem. Comm.这个期刊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点片面追求新意了。虽然说一个简讯类的期刊应该以新意为第一要务,但是不能不及其余。看Chem. Comm.上的文章,大部分就是新而且怪,说实际用途,说句实在话说不上来。说工作做的漂亮,也说不上来。就有点象“意外反应收购站”的感觉。欧洲的期刊,有一个我觉得是很值得推荐的,那就是《四面体》(Tetrahedron)。Tetrahedron影响因子不高,不过我觉得上面的工作比《四面体通讯》(T. L.)高半个档次。Tetrahedron和T. L.是姊妹篇,应该说水平差不多,看看人家KCN,文章基本是JACS, Angew. Chemie。什么Chem. Comm, JOC,OL都看不上的,可是很有一些文章在Tetrahedron 上。T. L.上垃圾很多,重复T. L.上的文献基本上没有满意的。有人开玩笑说是人的文章降低了T. L.的水平,可是这两个期刊亚洲区(除日韩)现在都是上海有机所的林国强执行副主编,按说他应该卡关标准是一样的,这个理由说不通。主要还是一个办刊方向和审稿人群体的问题。说了半天,其实还有一个是超级大牛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好比说高校化学学报和化学学报在争谁是中文化学刊物的老大,忽然有一个声音大吼:争什么争!老子还没有说话呢!――这个声音就是科学(B)。呵呵。PNAS上的化学文章比SN多得多(SN一年也就三四十篇化学或者相关化学的文章),上面的文章我个人觉得比JACS要强,高半个档次左右。离SCIENCE半个档次。这个期刊人投稿不多,值得国内的牛人大力关注。其他的比如 欧洲化学(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也是不错的,就是规模太小,
文章来源:《气候与环境研究》 网址: http://www.qhyhjyjzz.cn/zonghexinwen/2022/1213/1245.html
气候与环境研究投稿 | 气候与环境研究编辑部| 气候与环境研究版面费 | 气候与环境研究论文发表 | 气候与环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