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不久前,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
加之此前的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至此,国家在河北省布局建设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数达到7个。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研究试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河北省入选的这些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对相关研究提供怎样支撑?未来如何发挥示范作用以支撑区域发展?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部分站点进行了解析。
国家设“站”,将在河北观测研究什么?
?建站 服务国家需求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在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衡水分站,首次建成地下水—包气带—植被—大气系统一体化水文蒸散观测体系。它的投入运行,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工环地质科技支撑,为地球关键带水循环水平衡演变过程机理、国土空间地下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提供示范。
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和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京津冀5家相关单位共同建设,采用“一站多点、区域控制”布局。其中,沧州为主站,正定、衡水、雄安新区、通州、大兴、滨海新区设立典型观测站。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因地表水短缺,生产生活供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长期超采并诱发了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席科学家张兆吉研究员指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京津冀平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区域地下水复合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区,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已经成为国际水文地质界关注的热点,是国土空间地下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难点,受到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沧州主站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两大地质环境问题上,具有显著示范性和国际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华北、华北看沧州'。”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水环所水资源研究室主任杨会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被批准建设前,河北省这几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基地,有的基地已经在相关领域研究近二十年。
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固城站)位于定兴县境内,前身为国家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站,是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005年被选定为中国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的7个试点站之一。
固城站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灌溉高产农业区,生态类型为典型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冻害、霜冻、干热风、高温热害、风灾等,特别是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严重,对农业高产稳产和水资源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开展长期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以解决气象为农服务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固城站执行站长耿金剑说,无论从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学科方向及研究成果上,固城站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是集野外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支撑平台。
在新入选的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唯一一个由河北省主导的就是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红山站)。
红山站所处的华北平原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活跃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华北平原具有的典型巨厚沉积和巨厚松散沉积,使得地震灾害问题更为突出。
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法规处)处长丁瑞同表示,红山站依托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建设,观测环境好、观测手段多、数字化程度高、研究基础好,已积累了50多年的高质量观测资料。
文章来源:《气候与环境研究》 网址: http://www.qhyhjyjzz.cn/zonghexinwen/2022/0111/1185.html
气候与环境研究投稿 | 气候与环境研究编辑部| 气候与环境研究版面费 | 气候与环境研究论文发表 | 气候与环境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